Blog

视野打破瓶颈,谈一谈设计师的格局跟视野 

打破瓶颈,谈一谈设计师的格局跟视野 

来自真实的声音:

” 为什么老板跟产品这么没追求,一个很完美的设计稿,最后改来改去被他们改的稀烂,我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“
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这样的感受。很多时候,自己做的设计明明花了很多心思跟创意,很精致很好看,自己也非常的满意,拿给朋友看也都觉得挺好。但老板跟产品就是不想要这样的,争的面红耳赤,最后改来改去越改越low,改的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,而且怎么看都觉得不如之前自己创作的稿子。哪怕最后产品妥协了,也会被开发说没办法实现,一切付诸东流。最后感觉设计师的地位特别低下,非常心累。所以那些特别精致特别出彩的稿子,也只能当做成为飞机稿,躺在某个常年不打开的文件夹里,成为回忆。

再到后面,争的多了,大家都变的疲惫,菱角似乎被磨平了。业务需要什么,设计都尽力满足,还不满意我也没办法,感觉设计就是个莫的感情的设计机器。慢慢的,自己也变得迷茫了起来,我的价值在哪?怎么样才能提升自己在职场的地位?未来在哪?这些都不清楚,所以那段时间,是特别渴望能走出这个恶性循环,去开启一段新的历程。

其实作者也困为这些问题惑了很久,不过还好有前辈指点,所以得以快速脱身。因此想了很久,决定写下这篇文章,希望能之前感悟到的,包括这几年跌跌撞撞,摸索的一些经验,分享给大家。一方面为了感谢前辈们,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可以将经验传授给后来者,避免大家重复踩坑。

PART.ONE

『 设计师的尬局之谜 』

实际上,除了面临BOSS的挑战,设计师的工作,经常还需要随时应对产品、运营、甚至开发的各处质疑否定。其实被挑战的一个主要原因,就是在他们看来,设计被定义为是可随性的,衡量设计的好坏没有具体指标,这样大家都可以用”我认为””我觉得”来衡量一个设计的好坏。所以这点,从天然优势来讲,设计师是占据着下风地位的,要是不逆风而行,去主动争夺主导权,那么最后被压榨的地位自然也是越来越小,越干自然越没激情。

因为互联网团队每个职位都会分工很明确,所以从自身角度而言,大家做的事情都没错,只是因为视角站位的不同,所以才导致冲突。但对于设计师而言,就会很尴尬,只是深耕自己这一块地,横向视角未拉通,缺乏更高的视角去看待整体全局,那么眼光自然会被局限,大家都在争夺利益,你没有站在他们利益角度去思考,那么所作出来的决策话语权也就自然比较薄弱。而且大多数情况,设计其实是为用户体验而服务的,不背有业务压力,老板只会对产品说,我要今年这个增长80%,不会对设计说这块。因此如果你的设计丝毫没有从产品角度站位,怎么通过设计及体验手段去帮助产品实现增长,只是单单从表现层,是否好看来定义价值。那么自然,你做的任何关于打破现有规则的设计尝试,都会被产品运营及更高视角的角色用”价值衡量”而否定掉,用” 我觉得 ” ” 我认为 ” 来让你修改设计。

因此,没有从业务及用户角度出发的设计,都会经不起推敲跟考量。哪怕视觉再做的天花乱坠,在更高的视角来来,投入开发成本去做这件事情,价值是不可预估的,所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当然会优先去做能带来效益的事情。

所以再回头去看,你做的很精美的设计稿,老板或者产品不喜欢,大部分不是老板审美低或者老板瞧不起设计,较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你的精力没有所放在老板重要关注的点上,而是只放在了表现层上,缺乏推敲。因而,会有文章开头说的这些冲突,也是正常的,通常代表这个设计师未系统化思考,经验不足,视角过低。

PART.TWO

『 价值的理解到底怎么被定义 』

一个需求,其实不同角色在拿到手里后,考虑的点也都不一样,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异。每个差异点也都会影响到最终呈现的形态,而这些形态,最终却是由设计师的双手所创造。所以这也要求着设计师的角色,需要在这一系列内部角色诉求及外部用户诉求中,承担着一个桥梁的作用,不但要满足内部角色诉求,还要尊重外部用户诉求,满足用户价值。因此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,并不轻松,也不简单,需付出更多的精力跟头脑。

那么针对这系列业务诉求,怎么才能全链路拉通更好的横向来评估价值呢?其实也不太难,把视野先提高一层你就能明白很多之前所困惑的地方,也能更好地明白这个需求的最终核心价值是什么。针对于协作体系,提视野也很简单,我们先看看各职位对于价值的关注是什么。

01、

对于老板而言,价值的关注最主要还是看最终能带来所获得的长期利润是多少,是否能解决当下公司整体发展的不足及缺陷。因为老板作为一个站在顶层视野来旁边全局的人,一般不会纠结于一些细节,比如按钮的颜色或者像素是否要拉大。老板更多的还是会关注这一系列需求的商业模式本身,以及这一系列战略需求上线后的市场反应,更多承担着的是一个掌舵的角色,因此老板Diss设计,也通常都是因为设计师的价值偏离了Boss的认知,投入产出比小,没有解决效益的问题。

02、

对于运营跟产品,价值的关注主要还是这个需求上线配置后,是否能离老板定的战略业务目标再近一步。所以追求业务目标的提升,是运营及产品的核心诉求。因此运营及产品,也会通过很多的手段跟策略,来达成这一系列目标,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运营及产品一定会优先将精力放在能达成业务目标的需求上。这个时候,设计侧要想拿到一定的话语权,就必须要站在产品及运营的角度上思考,包括业务的核心诉求是什么,我通过什么设计手段来管理用户的注意力,将整条链路里的信息价值最大化。这也要求着设计师需要学会解读业务目标理解数据,包括常用的用户规模增长、用户活跃提升以及用户交易提升,其中包括 DAU日活、MAU月活、及GMV交易总值。

03、对于设计狮的专业层面,如果是视觉设计师,关注价值点无非就是好不好看,美不美观,是否打动人心,是否独特,是否能引领潮流,是否能复用,是否能总结成一套完整的设计语言。而如果是体验设计师,通常关注的价值点除了美观度以外,还会关注设计在整个系统内是否协调,上线后对体验数据增长的影响,包括点击率、跳转率以及页面停留时长等其它一系列数据。包括还有一些专业衡量满意度的方法,比如使用NPS用研法,来考察用户的忠诚度。

04、

技术人员关注的价值通常也会与技术相关,比如这个需求的技术难度如何,以及是否影响我现有的排期,是否容易产生BUG以及不可预估的风险。所以技术同学最主要关心的,还是整个系统能否完整流畅的运行下去。所以技术同学跟你说一个需求实现不了,做不了!!大部分可能是因为这个效果技术难度较大,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,而且会影响我的现有排期,以及容易影响到系统崩溃及稳定性的问题。跟你解释这么多,你也不一定能懂,所以干脆就跟你说,这个实现不了!你改设计吧!

 

因此现在再回头来看,其它角色之所以会要求设计师改设计,基本还是因为视角站位的不同。要知道,表现层的价值是有限的,影响用户做决策的几率极低。如果设计师能多从其它视角,全局来衡量设计,制定设计的规则,自然价值也会越做越大,改稿的次数会被减少,被业务及外界认可的几率也会极大增加,话语权也会越来越高。

之前也有说过,只有提升自己的视野,逐渐摆脱执行层,你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,更多的想法去探索业务,探索设计未来的可能性,才能拿到更高的价值。老话说,努力固然重要,但做人做事,方向其实会比努力更重要。要想让自己的价值更高,把握住方向,让别人去努力。

所以视野的范围,格局的大小,决定最终价值产出大小,直接影响到设计师的职业生涯发展。视野格局越小,越专注于执行,自然价值越小,越容易被淘汰。反观那些视野更广阔,格局更高,还能通过专业手段,反推运营及产品,甚至影响到顶层管理层的决策的设计师,往往把价值能越做越大,后面也都混的风生水起,走向了管理层。

PART.THREE

『 如何养成系统化的设计思路 』

设计师的视野决定高度,而提升格局跟视野中,最重要的一个,就是改变单点思考的方式,加强看待多个事物的纵深关系的能力。所以在日常中养成系统化的设计思路,是很有必要的,影响到你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,包括今后职级的进阶,未来的待遇。那么系统化的设计思路到底是怎么体现的呢?

以体验设计为例,大家都知道,用户体验分为五要素,分别为表现层、框架层、结构层、范围层以及战略层,每层都有相应的内容做支撑。

从用户体验五要素来看,最靠上且最容易感知的,其实是表现层,更为具象,属于可见层面。而最下面则是战略层,虽然战略层看不见摸不着,但是很多时候,战略层其实才是用户体验的核心,从底盘影响着上层建筑。底层根基不稳,上层晃动倒塌,也是很正常的事情。而通常设计师拿到需求,往往都是结构层及框架层,如果只从框架层往表现层去深挖,其实是价值是很有限的,容易单点视角,承接不住底层所传达的涵义,导致无法满足底层对于上层的预期,不够系统化。

所以,体验设计师的系统化设计思路,其实就是在拿到上层需求时,会先从底层战略入手,思考底层战略需要传达的特征含义是什么,表现层怎么达成战略落地。手里拿到一个需求,仅往上挖,挖不出太大价值的点。往下挖,才是核心。因此系统化设计体现,在接到需求时,其实更多的是需要搞清楚这个需求背后的价值是什么,需求落地后是会满足了业务什么样的诉求,业务的诉求怎么分阶段落地的?包括整个大盘需求中业务目标跟用户诉求是什么,是否有冲突?以及到底业务的整体战略是什么样的?我应该怎么做,才能满足战略的需要,我使用什么样的手法,才能拿配合业务拿到其最终想要的结果?

因此系统化结构化的思路,必然要求你不能再以单点式的视角去看待一个事物,而是需要从上至下去彻底全盘分析、洞察及理解,这样做出来的结果,也能从上层影响到下层,甚至推动下层的发展进步。

如果理解困难,给大家举个例子,大家都知道,下棋厉害的人,其实往往是能看透你接下来的好几步会大概怎么走的,包括如何根据你接下来的步数,划招拆招解招。为什么这类人,是怎么做到预期你后面这么多的招数跟手法?其实不难理解,除了把自己的布局战略做好外,你下的每一步棋,他也都会去思考,去反推你的意识,包括结合你前面每下的一步,思考你会用怎么样的方式,去赢取这盘战局,如果猜透了你的打法,摸准了你的套路,再根据实际情况,赢你就很简单了。

所以做设计,其实跟下棋也是差不多一样的道理,只不过与业务与BOSS与团队的其他成员,更多的时候,是战友,而不是对手。设计师要想下棋能拿到主导地位,必须得从下游往上游去思考,分析上游部分每一步走棋的思路是什么,怎么拆解清楚他们走棋的目标?怎么才能接着他的棋,往下走,拿到更好的局面跟结果。

讲了这么久,这里给大家总结几个容易养成系统化设计思路的好方法跟好习惯:

1、当拿到一个需求时,先别慌着去想这个设计出来长什么样,好不好看好不好实现。

先摸清楚这个需求背后的价值是什么?比如产品说,这里需要做一个弹窗。这个时候不应当第一时间去构思这个弹窗长什么样,而是先去摸清楚,为什么要有这个弹窗?这个弹窗承载的意义是什么?弹窗是需要增加用户决策成本的,有成本自然会有漏损,有漏斗,不利于最终转化。所以能否不用弹窗,而通过其它的方式,来解决这个诉求,降低整个页面的操作成本呢?假如实在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,确实要加弹窗,那么是否有优先级?主要强调内容,还是主要去引导用户操作,这个会影响到手感的把控。以及需要全局性,看待一下目前整个产品系统,弹窗的形态跟结构是什么样的,我怎么样才能使这个弹窗满足业务诉求的同时,能保证整个产品内弹窗的秩序是一致性的。这些先想清楚,最后在这些条件内,再使用适当的视觉手法,去完成这个需求,价值才能最大,而且也还能让各方都满意以及拿到更好的结果。

2、根据不同的事物找共鸣,单点的思考模式结果有限,结构化的思维才能塑造得起一栋摩天大楼。

比如你拿到一个需求B,但是其实上个月的需求A是跟B存在某种关系的,那么这两个事物中间,互相牵扯的关系是什么,我做需求B是否会影响到需求A,另外根据需求A的结果去下判断,是否能对需求B带来增量?这个更多的是考验对不够结构下的事物分析能力。

3、做需求有始有终,做完后也要记得复盘。

不要一个需求上线后你就不去管它了,它后续的发展你就完全不关心了。一个项目的成长,如果没有0-1参与,其实对你而言是不完整的,很难有一些完整的思路,全是一些碎片思路的体现。而且整个项目你可能都只跟了一半,所以最终的结果呈现,你也是不知道的,这样最后的价值,你又怎么能说的清楚呢?所以有个需求来了,要么别接,要么做完整。做完后,也要记得梳理设计在里面发挥了多大的价值,拿到了多少的结果。如果后面让你再做新改版,你又会使用什么新的设计策略手段,带来更高的价值及结果,这些都是你需要花时间多想想的。

4、掌握足够理论知识,其实是能够帮助设计师建立起设计世界的理论观跟价值观的,也是有效的说服别人、证明自己的价值的关键。

学会用数据,用方法,用推导,能很轻松帮助设计师来描述自己的价值,阐述设计在项目中发挥的作用,并且更能把事情讲清楚。所以其实很多时候,意识要比行动会更重要,只有让设计师的设计意识变的系统化,所创造出来的价值也才会变的更大。

文末总结:

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设计师的格局跟视野,肯定也不是短时间就能积累起来的,更多的是平时的思考积累,厚积薄发。有的人一点就懂,不用看啥,提升起来非常快。而像作者,属于另外一种,没啥天赋。之所以掌握了一些方法,更多的是多几倍时间去研究别人写的文档,研究别人的PPT,绞尽脑汁去想,去看罢了。

另外现在很多优质的自媒体号,也会写一些很有效的方法理论,建议大家可以多看看,很有用的。这里强烈推荐关注阿里巴巴设计的官方微信号:AlibabaDesign 、腾讯设计的官方微信号: 腾讯ISUX ,里面的内容都非常好,不论是设计案例,还是设计方法论,都写的很详细。如果能完整消化里面的知识,相信对你的眼界提升一定会有个非常明显的飞越。

文章作者:UX小学,插图设计:宋姝锐

Written by -

发现好设计 推荐原创好物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Back To Top